持续优化重点产业布局。坚持“压旧上新、压小上大、压低上高、压散上整”,发挥各地产业基础、区位交通、资源禀赋等优势,通过产能置换、指标交易、股权合作等市场化方式,引导重点产业向特色园区、优势区域集聚,加快培育形成优良产业生态。推动汽车产业供应链整合、本地化配套、跨区域合作,打造沿海高端乘用车、济南智能网联商用车、鲁西高端商用车基地。推动炼化、钢铁向沿海集中,打造鲁北高端石化产业基地,优化提升日照—临沂沿海先进钢铁、莱芜—泰安内陆精品钢等基地。打造滨州、聊城、烟台、潍坊、临沂等高端铝精深加工产业基地。
(二)加快农业绿色发展
深入调整农业投入结构。开展绿色投入品使用试点,逐步减少化肥及农药使用量。在粮食主产区、果菜茶优势产区等重点区域,大力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,推广应用配方肥,到2025年,单位耕地面积化肥使用量下降6%左右。强化农药规范化生产与管理,严禁经营和使用禁用农药,引导做好高毒农药替代工作,充分发挥物联网监测点作用,加快提升科学用药水平,到2025年,在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平稳的前提下,力争农药使用总量下降10%左右。
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。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,严守耕地保护红线,坚决遏制耕地“非农化”、防止耕地“非粮化”,确保全省耕地面积不减少。实施新一轮耕地质量提升计划,积极推广秸秆粉碎还田、快速腐熟还田以及粪肥就地消纳、还田利用等技术,到2025年,全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%左右,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0%以上。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,把高效节水灌溉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规划、同步实施,到2025年建成7791万亩高标准农田。
大力发展生态种植、生态养殖。实施农业生产“三品一标”提升行动,健全农业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,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集成应用基地,培育一批农业企业标准“领跑者”,建好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、全国禽畜屠宰质量标准创新中心。强化农产品认证和质量安全监管,发展绿色食品、有机农产品、地理标志农产品5600个。深入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行动,开展集中连片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尾水达标治理。高水平建设“海上粮仓”、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、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和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。
(三)大力发展绿色产业
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。聚焦高效节能、先进环保、资源循环利用、绿色交通车船和设备制造四大领域,深入实施重点工业行业绿色转型升级等若干重点工程,加快释放节能环保产业市场需求。实施强链建链补链工程,绘制节能环保产业生态图谱,搭建供需对接平台,培育一批规模大、效益好、引领性强的龙头企业,以及一批研发精深化、产品特色化、业态新型化的中小企业。打造一批专业特色鲜明、综合竞争力强、产业链完善的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园区,支持符合条件的园区创建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。依托济南、青岛两大新旧动能转换核心区域,利用绿色产业基础良好、科教资源丰富、区位优势明显等有利条件,打造济南、青岛两大节能环保产业聚集区。